小林美香女士評《Raw Soul》

Lee Yehlin
5 min readMay 3, 2018

--

原文:小林美香隨筆「攝影與繪本評論篇」第二十六回
翻譯:黃大旺

本文介紹台灣攝影家李岳凌(1976 –)首本攝影書,本書集結了他 2011 — 2017 年間,大多是在台北周邊區域所拍攝的照片。

《Raw Soul》封面(赤赤舍,2018)

本書封面以藍色為底,襯托照片中橘色光線,封面整體像是呈現了所謂「魔幻時刻」(magic hour)的片刻光景。「Raw Soul」的「Raw」有「生」或「剝皮後的刺痛感」兩種意思。此標題『剝去表皮的生之魂』,像是從體內湧現、鮮明銳利的身體感覺所導出的語言,與作者在明暗縫隙間的世界中所捕捉到的影像,相互共鳴、暗示。

仔細觀看封面照片,畫面左側像是樹皮,但那些散落的白色碎片,及背後不明的青綠,實在看不出畫面的景深與空間感,是否連李岳凌拍攝的當下,也不清楚自己拍的是什麼,而是回頭看照片,才受到畫面的吸引呢?在攝影當時,與其說是具體地掌握眼前光景,經判斷後納入畫面之中,不如說是在直覺反應的當下,以快門捕捉畫面,我認為這就是「Raw」所指涉的狀態。

在本書後記中,李作了以下的說明。

「也許是對自己成長的台灣感到陌生,我總在天光漸落的時刻,不自覺地帶著相機在城市邊緣徘徊。我不知道要拍甚麼,但吸引我的,總是某種壓抑下的生命力,隱藏在人、物、景背後的精神強度。」

李所說的「生命力」與「精神強度」,雖然都集約於標題「Raw Soul」之中,與其說他在捕捉動植物之類生命體,或是人類個體的內在「靈魂、精神」,更像是以一種更高次元的抽象層次去反應並捕捉各種現象。換言之,當我們在接觸李岳凌作品時,如以回應周遭現象的態度比喻,就像聽覺性的分析,留意聲音及其反射,以及不同聲音細微的混雜。這點與他在接觸攝影之前熱衷聲音藝術、也從事聲音創作、並透過聆聽探索自己,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,李的攝影作品也包含近距離捕捉對象的照片,但他並不站在以定焦探求攝影對象的絕對視覺優越立場上,而令人感受到更統合的知覺內涵。他表示這種知覺的發揮,是「將聆聽感受延續至觀看」的行為。

這種「將聆聽感受延續至觀看」的接觸方式,不僅針對個別作品的攝影方式,也反映在攝影書的作品編選、排序,乃至攝影展的陳列安排上。

(圖二)《Raw Soul》展(京都‧Under-throw,2018年3月)

京都地點劇團赤赤舍合辦的巡迴特展『About the photographs, About us, Asia』內舉辦的專題展『Raw Soul』中,攝影作品被掛在天花板上,或面面相對,展場內也設置許多形成鏡像反射的金屬板,讓攝影作品相互重疊,形成了聲音反射的效果。照片中映照台北近郊黃昏的人工照明獨特色調,在照片的相互折射下,帶給觀者更深的印象。

在攝影書中(部分內容線上預覽在此),每張作品之間都安排相當多的留白,雖無意將這些作品連接成敘事,但一張照片中內包的感覺,看起來就像改頭換面隱藏在別張照片中一樣。這種照片與照片之間的關係,似乎可以形容成一種內在世界藉由皮膜與外在世界相互共鳴的感覺。例如攝影書第一張圖片中,一隻手看似緊緊抓著孕婦隆起的腹部(圖三),給人一種貼近並感受胎動心跳的印象。

圖三,圖四

圖四 一個模糊的人影,不知是反射還是透過,出現在一片花紋的鏡面上,在接觸的手法上與圖三恰成對照,但可看出物體存在散發出的細微質感,以及對物體本身聲響形成的反應與距離感。整本攝影書中,隨處可以看出光景中種種事象,如鏡面或玻璃產生的透過或反射發揮功效。

圖五

圖五出現了一面穿過牆壁的圓拱,以及圓拱內的台階,又伴隨畫面左側的鏡像,在畫面中形成了一種像是前往異次元的深度。李岳凌這種「將聆聽感受延續至觀看」的敏銳感性,挖掘出日常時空中無法窺看的領域,並呈現出一個吸引讀者視線進入畫面更深處的世界。

— — —

小林美香 Mika KOBAYASHI

攝影研究者,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客座研究員。

於國內外各級學校機關策畫攝影相關演講、工作坊與展覽,並於雜誌上發表文章。2007至2008年受Asian Cultural Council邀請,以Patterson Fellow身分旅美,並於國際攝影中心(ICP)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舉行日本攝影展與研究活動。2010年起擔任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客座研究員,2014年起擔任東京工藝大學客座講師。

--

--

Lee Yehlin

Photographer = Listener = Yogi Photobook "Raw Soul" published by @AKAAKAsha